一、神童的觉醒之路

    七岁识天命的预言

    于谦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

    他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五岁便能识字,这在古代社会中已是十分难得。

    普通的孩童在这个年纪可能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而于谦却已经开始了知识的探索之旅。

    到了七岁,他更是通晓六经大义。

    六经作为儒家的经典着作,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对于成年人来说,深入研读都并非易事,而年幼的于谦却能领悟其中的要义,足见其天赋异禀。

    当时有一位僧人兰古春,见到于谦后大为惊奇,他端详着于谦的相貌,作出了“此他日救时宰相也”的预言。

    在古代,僧人往往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和对世事的敏锐感知。

    兰古春的这一预言,仿佛为于谦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年幼的于谦或许对这一预言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但随着他不断地成长和学习,心中或许也渐渐种下了一颗担当大任的种子。

    他可能在内心深处将这一预言视为一种使命,激励着自己不断进取,为日后成为救时宰相奠定了心理基础。

    少年意气的家国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于谦不仅在学业上不断精进,他的家国情怀也在少年时期逐渐萌芽。

    年少的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文天祥以其忠贞不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闻名于世。

    于谦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每日瞻仰。

    每当看到画像,他就仿佛看到了文天祥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身影,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誓言。

    他还撰写了赞词来表达自己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这些赞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流露。

    在撰写赞词的过程中,于谦深入思考着文天祥的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