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的比赛选手名单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第一个部分唤作四胜组,四胜组是以四胜晋级、或者个人实力雄厚三胜一负在最后一场比赛中选择弃赛的选手。

    而另一部分则是三胜组,被分到三胜组者往往是真正以三胜选手,便是那种打满五场才艰难晋级、亦或是三胜一负一弃赛,弃赛的那场也是胜算渺茫身为不被看好一方的选手。

    眼下这两个部分的选手数量对比,明显是三胜组的选手更多。

    三胜组选手的数量近乎是四胜组的两倍。

    但二者相反的是,晋级第三阶段比赛的名额,却是四胜组更多。

    毕竟四胜组中的选手都是精英居多,他们中有许多都是因为精英赛才没能获得五胜的,实际上个人实力极其雄厚…

    就比如被陈奇击败的苏子姜、关路。

    这般的选手数量可是不少的。

    在三四轮的比赛中每一场的精英赛结束后都会有一位精英选手遗憾落败…

    如此情况之下若是想要让更多实力强劲者能够继续晋级,自然是要增加四胜组的晋级名额。

    至于三胜组那边,往往都是些实力平庸,在五轮比赛中堪堪晋级者。

    故而在名额较少的情况下,实力强劲者却也能在这边脱颖而出成功晋级。

    这样分组的主要目的便是将四胜组中靠着运气成分进入的选手、以及实力垫底的选手淘汰。

    三胜组便是要将许多实力平庸者进行淘汰。

    听起来这般的赛制确实是麻烦些,不如直接在第一轮的赛事中便淘汰更多选手便捷。

    可赛事如此制定自然也是有其中的道理…

    这赛事最初的制定还有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是超凡俱乐部的部长张钧亲自定下的赛制。